第一章
周幽王与“烽火戏诸侯关于周幽王“烽火戏诸侯的传说,《史记•周本纪》是这样记载襃姒不好笑,幽王欲其笑万方,故不笑。
幽王为烽燧大鼓,有寇至则举烽火。
诸侯悉至,至而无寇,襃姒乃大笑。
幽王说之,为数举烽火。
其後不信,诸侯益亦不至。
大意是褒姒不喜欢笑。
幽王想尽一切办法逗她笑,她却偏偏不笑。
幽王设有烽燧和大鼓,有来犯者则举烽火。
有一次,幽王举烽火,诸侯都来了,来了却没有来犯者,褒姒才大笑。
幽王喜欢这个办法,为褒姒多次举烽火。
后来,失去信用,诸侯们渐渐也就不再来了。
这就是故事“狼来了的出处。
烽火也叫烽燧,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。
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燧,夜间来犯就点火烽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。
烽火台通常选择易于相互瞭望的高岗,丘阜之上建立,台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备,台子下面有士卒居住守卫的房屋和羊马圈,仓库等建筑。
烽火台之间距离一般约为十里,通常选择易于相互瞭望的高岗,丘阜之上建立。
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考古人员在居延烽燧遗址发掘出《塞上蓬火品约》汉简,把汉代建武初年长城的蓬火制度记录得相当清楚。
《品约》是中国古代烽火台临敌报警发布烽火信号的条例,由东汉杠年居延都尉府为其所属甲渠、卅井、殄北三烽塞所制定。
《品约》反映了两千多年前中国西北边陲“谨侯望,督烽火的临启报警,传递信息的状况,1974年从甘肃居延地区破城子汉代甲渠烽塞扩侯长遗址出土。
有学者考证,烽燧制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,西汉时期由于匈奴势力的不断骚扰和入侵,这种制度才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。
象“烽火戏诸侯这种故事,不但漏洞百出而且也不好笑。
不值一考,并且,这一震动全国的事件在出土文物中均不见记载,许多学者也列举了大量证据证明,所谓的“烽火戏诸侯,不过是强加在幽王身上的一项“罪证。
人们习惯于诋毁“亡国之君,然而,与之相反的是,对那些历代的开国帝王,史学家们却是另外一种手笔。
许多开国帝王不是…
小说《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