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章
所以韩玉思考过后,对此事的解决办法是。
第一,派强硬的,信的过的钦差大臣直插牧州,暗中查访,彻底摸清楚牧州赈灾的真实情况。
第二,对那些贪官污吏,大发国难财的商人找几个典型采取极刑,昭告天下,彰显朝廷赈灾之决心。
第三,立刻调一些有口皆碑且有能力的臣子去补上,接下来由这位钦差大臣统筹所有赈灾事宜,并随时汇报皇帝。
第四,对于那些不算太过分的商人,给他们一个活命的机会,让他们大放血出资赈灾,将那些杀了头的奸商贪官家财也投入赈灾当中。
第五发动民间力量,在那些没有受灾的地方,让当地宗族乡绅发动力量救治灾情,朝廷给予足够的好处,并派专门机构严加监管
第六农民在灾祸之时往往会通过低价售卖田地来活命,所以大量土地掌握在了少数人手中,灾后许多人会流离失所。
这同样会成为不安定因素,朝廷需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,让那些人以低价出租给百姓用于恢复生产,但要由朝廷出资给予双方补贴
第七兴修水利,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让灾民们参与进去,做到未雨绸缪。
第八建立一个完善的报讯制度,放眼古代所有重大灾情,当灾情刚发生时多数是可以遏制的。
可一些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好看故意隐瞒不报,或者是距离京师太远,等皇帝知道后,已经耽误了最佳的救援时间让灾情肆虐扩大。
以上就是韩玉想出的八条计策,他称之为“赈灾八策,基本适用于古代的所有天灾情况。
两天时间很快过去,内阁迅速运转,充分考虑了一切因素后武朝的《推恩令》终于出炉。
朝会中,李存世和其余官员们,就内阁的推恩令又讨论了一番,确定没任何问题后,由内阁根据李存世之意拟旨昭告天下。
奉天承运皇帝,诏曰自古居始,以嫡长为先承其恩泽,此乃孔孟圣贤之道。
胡祸百年,朝政萎靡,百官纵淤泥之下,将士废其边,士林缄于口,置百姓于猪狗,乾纲失常,颠倒阴阳,浑浑厄难侵吞中原,滚滚血肉烹于乱世。
遂起天兵六路,救天下黎民于水火,驱胡奴,定中原,后由秦李氏定鼎天下,非雷霆之力不足散其孰,此乃上天之意。
朕感上天之恩德,敕封五路天兵之首为王,世袭罔替永承皇恩已一十三载。
然,日前朕于梦中得见玄天上仙受其垂,曰天兵首王余子亦立汗马之功岂可无视乎?振聋发聩!
其余之子既有贤才之德,护天之功,理当同受皇恩。
故朕思后令之同为王贤,同享裂土,卿等当遵循天意于辖内拨地予之,朕加以名冠,此诏天下共鉴之!
—钦此
为了表达对这五位王侯的重视,五份诏书皆由最高等级的玉轴书写,着礼部,户部,兵部,刑部和吏部侍郎前去宣诏。
按照武朝的规矩,这种事一般是礼部自己去做,但这次的对象是五大诸侯,且事情如此重要,如果派一些小官过去一来有些不给面子,对方可能会以此做文章。
二来也是为了彰显朝廷的重视程度,毕竟是他们都是堂堂的三品大员。
其次,这道圣旨礼部尚书要负责以最快的速度昭告天下,自古起兵都要讲究个师出有名。
此诏书一下,天下百姓文人仕子也只会觉的皇帝做的很好,且诏书中都说这是天上仙人的意思。
封建社会中人们对上天神授看的极重,所以即便有个别诸侯不甘想要起兵,就是背离天下苍生和上天。
是绝不可能成功的,并且给了朝廷出兵镇压的绝佳理由。
退朝后……
“陛下,徐阁老求见。
御书房,李存世正在看书,王忠推门而入小声禀报。
“让他进来。
李存世头也没抬,似乎早就预料会如此。
“老臣参见陛下。
徐常进入后跪地就拜。
李存世这才放下书,笑呵呵的对他抬了抬手。
“爱卿快起来吧。
他们之间是君臣,更是一起走来的多年好友,甚至有些师徒情分,故而对于徐常李存世十分尊敬。
“王忠,赐座。
“多谢陛下
坐下后徐常拱了拱手。
陛下,老臣此来想和您聊一些肺腑之言。
李存世对王忠摆手,身为掌印大太监自然明白什么意思,马上招呼御书房的太监宫女都出去,只留下他们两人。
“爱卿,有什么话就说吧。
徐常直接开门见山。
“陛下,老臣想知道推恩令到底是何人所出计策,此人能将人性分析如此透彻提出此令,老臣思遍朝堂也无头绪。
李存世一听差点没当场翻白眼,有些不悦的看着他。
“徐爱卿这话什么意思?难道朕在你心里就如此不堪?推恩令不能是朕所想的吗?
徐常毫不在意的一笑,声音洪亮。
“老臣跟随陛下已有将近二十载,陛下文韬武略放眼古来帝王少有可比者,然短时间内想到推恩令,老臣不相信。
还请陛下如实告知此人是谁,老臣倒想亲自去拜访一番。
李存世表示很气,但面对眼前这位老臣刚直的眼神,终究还是无奈一笑。
“徐爱卿果然是洞若观火,朕就知道瞒不住你。
徐常只是双手放在腿上面露微笑,其实他很想说。
“不是我一个人怀疑你,而是大家都知道这不是你的计策,只是我有这个胆子过来说罢了。
“几日前朕在离州的一座山内,遇到一个垂钓的年轻人……
于是李存世将他和韩玉所遇情况如实告知,听完后徐常豁然起身,表情震惊。
“山中一夫子?竟有此般才华?陛下莫要骗老臣,推恩令这等计策不仅仅适用于诸侯,臣等越是研究越是觉的此计之深奥,岂会是个二十来岁之人所出?
这一次李存世没有再忍着,不满已经直接挂在脸上。
“徐爱卿以为朕在骗你?既然朕都承认推恩令不是朕所想的,有此必要吗?元正此人给我的感觉非同一般,朕料定他是一位隐世大贤!
“果真如此的话,陛下为何不招他入朝为官?倘若当真是大贤,就此流放山野岂非珠玉蒙尘乎?
见李存世认真的模样,徐常已经有些相信了,对韩玉的好奇也来到了一个顶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