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章 姜家旧事(四)
官家御赐“江南第一船行。姜砚记得,那时的姜家每日都是贵客盈门,蓬荜生辉。
祖父和父亲除了姜记船行的事情,还要负责官办船行船只的一应调度,每天迎来送往,忙得脚不沾地。
姜砚是个俊俏的男子,少时便生的倜傥,读书之道也有天分,是以在学堂的日子过得很是恣意,每天都与同窗们之乎者也,嬉笑玩闹。至于姜行舟,书院的师生都知道他是姜家的养子,当面也给姜家几分薄面,只是姜家不缺血脉相连的亲儿孙,加之在书院的课业也是马马虎虎,不得老师们的青眼。便央着姜家祖父,到船行谋了份差事。
读书不上道,但在造船技艺和船行事务上倒是不愧他“行舟之名。短短几年,便已经熟悉了整个船行的运作和船只的制造工艺。姜家祖父很是高兴,有意拔擢,每每与姜砚父亲议事,又或是出门走访,总将姜行舟带在身边,俨然是一对亲祖孙。
姜家的日子蒸蒸日上,谁也没有想见,暴风雨来临之前,海上无一丝风浪。
福州书院是四大书院之一,每届的京试都有学子位列三甲。不说福州,便是京城的学子,也有不少跨越千里来此求学的。姜砚十四岁那年,夫子让他同几个年长些,又颇有才华的学子一同参加京试。姜砚本不欲去,只是这京试三年一届,难得机会。夫子也说,不在意名次,只当是长长见识,看看京城的风土人情。夫子说书本上的文字是别人看过的,是旧的东西,你自己看到的又是不一样的,是新生的事物。
考场上的布告,赫然写着“变通二字。变则通,通则久。治国不必法古,苟周不必循俗。书上的文字和学识,虽是千万圣贤智慧,自有它的道理,但活在当下的,是千万庶民和食其供奉的高门显贵。应时事而变,则道路畅达。应庶民而变,则政事通顺。
京试是为选拔皇朝中最优秀的人,是以历来都受重视。放榜距离考试也不过半月,是以全国各地的学子都留在京城,以谋求那个万里挑一的可能性。
京城的客栈都人满为患,好在姜砚来得早,才早早地定下了一间上房。白日里,同各地的学子们一道读书论道,夜间便流连在勾栏瓦肆,赏京城人间盛景。
“今年京试的题目是变通,不知诸位高见。
“要说近年最大的变通,便是福州的官办船行了。以往军用船只都由市舶司建造,如今东南水师的用船都取用自福州官办船行。一应费用都相应划转福州地方了。
“严兄有所不知,战船还由市舶司制造。福州官办船行只是补充产力不足,另外战时调用船只罢了。
“船只维护也是笔不小的开销。有传言说,福州有个民办的船行协同福州衙门总理此事,叫,叫什么来着?
“姜记船行。是一记沉稳的男声。姜砚寻声看去,是一名身着黑玄衣的男子,模样尚算周正,只是眸色仿若寒潭,深不可测。
“对,姜记船行。圣上御赐‘江南第一船行’。若不是有市舶司这尊大神在,‘江南’二字怕是要去了。都是同窗的学子,有饮了酒,说话间还带着几分醉意。
几名福州的同窗先是促狭地看了眼姜砚,后又觉察不妥,便各自饮酒,不叙他话。
姜砚看着玄衣男子,自回那“姜记船行四字后,便不再言语。仿若不甚在意,只是眸间的深色却是愈发浓烈了。
这般酒宴去了几回,也觉得索然,便不再去了。白日里,不是在房间里睡大觉,便是在街头巷尾寻些特色美食。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一不小心吃多了,夜里还积食,劳得同窗还得去厨房给他寻些山楂茶水。不过半月,人是圆了一圈。
··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