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章
在苏羽蛰伏蜀州的第七年,老皇帝李乾渊骤然驾崩,新皇李熙佑尚且年幼,尚在冲龄的他,又怎能承担起治理天下这千钧重担?所以朝政大权无可避免地落入了三位辅政大臣手中。
其中一位,户部尚书王启在皇帝临终前被加封太子太傅并兼任司空一职,掌握了朝堂的财政大权。但他却利欲熏心,利用职权之便,大肆搜刮民脂民膏,中饱私囊。他与诸多地方官员相互勾结,私自设立繁杂税目,横征暴敛,百姓苦不堪言,民怨沸腾。
而兵部尚书陈逸之被加封太尉,掌控着朝堂的大部分兵马。此人野心勃勃,为扩充自身军事实力,虚报兵员数量,冒领军饷。在私底下,更是秘密训练私兵,妄图以武力掌控朝局。不少边疆将领为求荣华富贵,纷纷投靠于他,使其势力愈发膨胀,但好在京城兵马掌握在太监魏忠坚手中,才让他的权力不至于太大。
而丞相赵鸿儒,看似清正廉洁,满口仁义道德,实则心怀叵测,工于心计。他拉帮结派,党同伐异,凡是不依附于他的官员,皆被他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弹劾罢黜,手段极其阴狠。一些地方大员为保头上乌纱帽,只得向他卑躬屈膝,表忠心以求得庇护。
他们各怀鬼胎,为争夺权力,明争暗斗,无所不用其极。朝堂之上,派系纷争不断,勾心斗角从未停歇。今日你参我一本,明日我告你一状,乌烟瘴气。每逢朝议,大臣们不再关心国计民生,而是为了各自的私利,争论不休。甚至在商议赈灾救民等紧急事务时,也只顾着盘算如何从中谋取巨额私利。
而这几年,天公不作美,天下大旱,赤地千里,农田颗粒无收。百姓们望天兴叹,生计无着,民不聊生。饥饿的阴霾如恶魔般笼罩着广袤大地,各地盗贼蜂拥而起,打家劫舍,社会动荡不安,整个大乾犹如即将倾倒的大厦,摇摇欲坠。
一些地方的农民实在无法忍受饥饿与残酷的压迫,毅然揭竿而起,造反起义。然而,朝廷派出的军队对这些农民起义进行了血腥镇压。他们毫不留情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所到之处,一片狼藉。无数无辜百姓死于非命,村庄被焚毁,田地被肆意践踏,惨状令人目不忍视。
朝廷为了镇压叛乱,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。然而,官员们贪污腐败,层层克扣。本该用于赈灾的粮饷,被各级官员雁过拔毛,中饱私囊,致使军饷不足,粮草匮乏。士兵们食不果腹,士气低落,战斗力锐减。加之将领们多为庸碌之辈,不通兵法,只知谄媚上司,胡乱指挥。每逢战事,往往未战先怯,一触即溃,导致战事屡屡失利,国土沦陷,国力日渐衰弱,国势如江河日下。
在蜀州,苏羽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旱灾的严重影响。放眼望去,田野荒芜,一片枯黄,干裂的土地仿佛在无声地哭诉着上天的不公。百姓们面黄肌瘦,衣不蔽体,扶老携幼,纷纷外出逃荒,以求一线生机。道路上,饿殍遍地,哀鸿遍野,惨不忍睹。他看到这一幕幕人间惨状,心中感慨万千,犹如巨石压胸,悲愤难平。
“如今朝廷无道,奸佞当道,百姓受苦,水深火热,正是我们挺身而出,拯救苍生的时候。苏羽神色凝重,对谷沉说道。谷沉闻言,眉头紧皱,目光坚定,重重地点头表示赞同“大哥,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,等待时机了。应当当机立断,趁机起事,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,方为大丈夫所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