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
不记得是自家的还是赁的了,反正要么是赁一个小的省房租,要么是自己住小的把大的拿出去收租子,住房上不就省一笔?
弄得好说不定还可以小赚。
孩子肯定不能个个都上学了,能供出一两个就算不错,其他的只好做工当学徒。
而且最好是先供曼璐。
她年纪最长,按书里的时间大约再供个两年就能供完。
全家咬牙两年,下面的弟妹先出去做工做学徒贴家用,年纪实在小的就先在家里呆着,只花饭钱不花学费。
集中把曼璐供出来了出去做事,她身上的出项就变做了进项,又有张豫谨这个早就定了亲的青梅竹马,婚事也就不愁了。
巧在张家又是顾家的老亲,知根知底的。
这层亲戚关系再加上张豫谨那时对曼璐颇深的感情,贴补顾家度过这段难关也不是难开口的事。
自然,张家也不富贵,依然是两家一起咬牙,接着集中供曼桢—顾家没有从长计议的本钱,只能哪个供得快就供哪个,前头的供出来来了再想法子拉拔后面的。
算年纪,咬牙咬个四五年才能供出曼桢的书,曼桢也许就供不完了,但是大概也能混个初中之类的学历。
放现在当然不值什么,在民国那时候倒还凑合,出去也可以找点小事做做;说不定打工一两年攒了钱,回头再来接着读,断续着滚动着,也能往前读往前发展。
按书里说,张豫谨是很成器的人,六七年的功夫已经做了医院院长。
那更好了,有这样出息的一个大姐夫,底下包括曼桢在内的弟妹路子就活了,至少是没有饿死的危险。
吃饱了饭,或者断续地读书弄一个半高不低的学历出去做事,或者托靠得住的人送去学一门裁缝厨师木匠一类的扎实手艺,做个工匠手艺人或小买卖人—反正底下是两个弟弟,男子结婚的年纪没那么紧迫,在社会上打滚也比较吃得起亏,先四处去扑腾打拼看看,试试运气,或者也能有不错的出展。
总之慢慢地这么撑持着,家计勉强地也就能维持,各个孩子也有出路。
当然,不可能是很显赫的出路了,但总都是正路。
这办法未必就十分高明,中间保不齐也有其他差错,可能最后一个读书人都供不出来,可总比为娼做妓强百倍吧?
而且这…